听这群“90后”讲老街故事
“巡村学古”工作坊举办的“西关创意市集”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。
郑翔鹏(右一)和“巡村学古”工作坊小伙伴一起合影。
海口城西关内关帝文物馆充满了浓浓的文化韵味,墙上关帝庙历史沿革的内容介绍,採室、换炉、行符等丰富多彩的年俗照片,老街的一些文化物件……谁也没想到,这是由一个名为“巡村学古”工作坊的“90后”团队走街串巷搜集整理而来的。他们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和周末行走海口大街小巷,搜集整理本土故事,为老街的文化传承不断努力,只为让更多人知道老街的故事。
一群有情怀的“90后”
“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”,“巡村学古”工作坊创始人郑翔鹏是成长于骑楼的一名“90后”青年,为了老街的文化传承,他和陈康等小伙伴在2014年创立了“巡村学古”工作坊。从那开始,还在外地读大学的他们一放寒暑假,就回到海口穿街走巷去搜集海口节庆年俗、老街地名来源等各种民俗文化,投入到老街文化保护工作中,为老街的文化传承不断地努力。“我们从小在骑楼下长大,可以说是目睹了骑楼的变化,对骑楼有很深的感情。”郑翔鹏说,团队的小伙伴都是“90后”,大多数在海口博爱南路、文明东路等老街片区出生,从小就走街串巷玩耍,听着老街的爷爷奶奶讲述巷弄里的故事,也见证了老街的变迁。
“老街里有很多很多的故事,如果没人去搜集整理,这些故事将随着老一辈人的去世而消失。”郑翔鹏说,随着经济发展,老街的内涵底蕴往往容易被大家遗忘,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努力,去挖掘老街内在的文化,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老街文化民俗。
带着一股“傻劲”去记录
在老街不少街坊眼里,这群年轻人有点“傻”,当别人下班后去看电影、约会时,他们却拿着笔和本子挨家挨户串门听老街坊讲故事。忙的时候,他们会每天凌晨4点就出门,直到晚上12点才回家。正是凭着这股“傻劲”,他们收集到了老街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,也得到了老街坊的信任。
2016年3月,郑翔鹏和小伙伴做了一场老街年俗的调研分享会,特别邀请了西门老街的街坊参与。事后老人热情带着团队到西门街的关帝庙,邀他们整理关帝庙的历史文化。在经过前后一年多的民俗跟踪记录与调研之后,他们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文化。西门街在明清两代都是所城军政要地,不少武官将宅邸建在这里。随着时间的发展,海口所城已经见不到城墙的踪影。“虽然城池消失了,但是记忆仍然能通过这些建筑、文物浮现,如有一项所城武官军士留下的‘关帝信俗’文化延续至今。”郑翔鹏说,关帝庙里保存的每件文物,都和所城有一段特别的故事。在团队的建议和协助下,西门街坊从2017年开始筹备关帝文物馆的资料,6月26日,关帝文物馆向市民游客开放,给大家展示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所城文物。
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
自2014年成立以来,“巡村学古”工作坊举办了海口摄影展、骑楼夜跑、海南年俗展等几次小型本土文化宣传活动,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今年6月22日,一场以青年创意为主题的“西关创意市集”在海口市新民西路开展。当天晚上,海口西门老街汇集了海口特色美食、“90后”设计师、花艺、沙画和手工饰品20余家不同主题的展位,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,还有国际友人慕名而来。
“我们没想到这次活动的效果这么好,大家对展示出来的手工作品、海口本土美食都很感兴趣。”“巡村学古”工作坊负责人陈康说,他们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关注老街,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活动接触到老街,了解老街的文化内涵,所以从今年4月有了这个想法后,陈康就和团队的伙伴一起开始准备一次公益性质的市集,免费提供给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或者传承传统行业的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新生代,借此分享自己的成果与交流经验。“这也好像我们团队的名字‘巡村学古’,让大家在夜幕时分能感受漫步老街的惬意,重温街坊邻里串门的老味道。”陈康说道。
“我们的初衷就是拒绝做‘失忆’的一代,骑楼老街还有无数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,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、传承老街历史文化的工作中来。”郑翔鹏说。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,进入非政府网站
是否继续?